“2021血液科中青年医生科研能力建设--科研解码项目”首场(6月28日)胜利召开

创建时间:2021-07-02 10:00

“2021血液科中青年医生科研能力建设--科研解码项目”首场(6月28日)胜利召开

6月28日晚19点,”血液科中青年医生科研能力建设--科研解码项目”首场如期在线上召开。本期会议主题为“顶级期刊发文并非遥不可及”。


 

会议主席王建祥教授做上半场开场致辞。王建祥教授肯定了科研解码项目的重要意义,对于那些进入血液科不久、处于职业发展上升期、较为年轻的中青年医生,学习如何将科研工作转化为达到出版要求、读者可及的文章,十分有必要。

 

会议全程由魏辉教授担任主持。

江倩教授做“《Blood》——我的珠穆朗玛”的主题报告,分享自己攀登《Blood》这座血液领域学术巅峰并成功发文的宝贵经验。这是一项比较伊马替尼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(allo-HSCT)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(AP-CML)患者疗效的队列研究,依据病程≥12个月、贫血、外周血原始细胞≥5%等危险因素将患者分层为低、中和高危,结果发现低危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效果与allo-HSCT等同。这一成果“俘获”了《Blood》青睐。

回想整个投稿历程,江教授分享如下感悟:

首先,选题很重要。当时AP-CML选择药物治疗还是allo-HSCT尚未发表任何数据,且分层分析的方法新颖独特。研究新意和重要性成为敲门砖。其次,慎重对待审稿意见。每条意见都是财富,即使被拒,文章质量在修改中也越来越好。考虑主编兴趣也很重要。审稿通常经过1名editor+2名reviewers,若审稿周期较长,收到3-4名reviewers意见,可能是editor与reviewers意见相矛盾,需综合第3名甚至第4名reviewer观点。最后江教授叮嘱大家,保持头脑敏锐,多读文章,捕捉国际前沿和研究兴趣,在临床实践中善于总结和升华。

江教授在答疑环节就征集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。

下半场由吴德沛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并致辞。吴德沛教授认为未来在青年,把青年医生培养好了,血液学科就有希望,对本项目给予肯定。

来自《中华血液学杂志》的董文革社长从期刊编辑的角度做“《中华血液学杂志》审稿标准与投稿注意事项”报告。董社长首先分析拒稿原因,包括无新意、糟糕的研究(如:改变预设的研究方案)、研究设计缺陷(如:样本量太少)、不端正的态度。其次说明投稿注意事项,包括认真阅读稿约,熟悉已发表同类文章并引用;登录正确的网站等。关于审稿意见,由审稿人和编辑综合给出,须逐条答复。对于专家和编辑推荐的文献一定要引用,并讨论透彻。若作者坚持审稿意见不合理,需给出充分理由。按时返回修改稿。

随后采用IMRaD架构讲解稿件撰写技巧。前言(Introduction)描述为何提出该研究问题;方法(Materials & Methods)包括研究对象和材料、研究设计类型、实验操作方法、统计学处理;结果(Results)呈现主要数据、统计量,具体P值;讨论(Discussion)叙述和解释主要结果、与其他研究比较、未来研究方向等。最后,介绍了《中华血液学杂志》所属数据库、栏目设置、被引情况等并欢迎投稿。

董社长在答疑环节就征集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。

”血液科中青年医生科研能力建设--科研解码项目”邀请国内外血液领域学术大咖,针对国内中青年医生迫切需求,破解科研密码,帮助血液科中青年医生提升科研能力, 促进中国血液学科整体发展;将会围绕领域前沿进展、研究设计与开展、撰稿与发文等角度陆续推出专题课程,敬请期待后续更加精彩的课程。